近日,国际知名期刊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IF:10.618)在线发表了365体育官网_365体育备用【手机在线】理学院李曹龙教授/王飞副教授课题组在嗜铬细胞瘤早诊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Electrochemical/visual microfluidic detection with a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supported platinum nanozyme-based device for early diagnosis of pheochromocytoma。2019级博士研究生刘晓亚和王飞副教授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李曹龙教授为本文的唯一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本文的唯一通讯单位。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C)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嗜铬组织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为高儿茶酚胺分泌,也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病因。PCC临床上属罕见病,症状多样而又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且良性进展的嗜铬细胞瘤仍然存在恶变的可能。因此,如何早期鉴别嗜铬细胞瘤从而赢得治疗的最佳时机,已成为临床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基于此,课题组,首先开发双靶向探针通过共识别循环肿瘤细胞用于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利用间碘汴胍 (MIGB)功能化的磁珠作为捕获探针和奥曲肽(DOTA)修饰的信号探针,通过与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和生长抑素SSTR2结合,实现全血中PCC-CTCs的精准捕获与检测,同时为嗜铬细胞瘤早期诊断提供实时、特异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相关文章发表于:Anal. Chem. 2021, 1c01977。)
近期,课题组又构建集成化微流控设备用于PCC-CTCs的快速检测。开发出用于循环肿瘤细胞(CTCs)监测的智能、便携和敏感设备,对于包括嗜铬细胞瘤(PCC)在内的多种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课题组构建基于微流控的PCC-CTCs集成化双模态检测设备,该微流控装置集成了细胞孵育、洗涤与分离和电化学/比色双模式检测功能,并结合智能手机进行PCC-CTC检测信号输出与分析。相关文章已发表于: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 2022.114208。
目前,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9YFC0312602)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2.114208。
(供稿单位:理学院,撰写人:王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