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合成多肽药物发现与评价工程研究中心徐寒梅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40.8)杂志发表题为“Nucleic acid drugs: 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综述文章。本文以孙小艺、Sarra Setrerrahmane、李臣诚、胡加亮为主要作者,徐寒梅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该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核酸药物是基于DNA、RNA或合成寡核苷酸类似物的一类基因治疗化合物,具有疗效显著、开发周期短的优势,近年来,mRNA碱基修饰以及miRNA的基因调控作用相继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核酸药物领域正逐步成为现阶段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市场的热点。研究人员利用内源性核酸的翻译或调控功能,开发了核酸药物,该药物能通过基因抑制、替换、编辑等手段实现持久的疗效,同时,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核酸药物在抗病毒、抗肿瘤以及神经肌肉疾病等方面的治疗中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在该文章中,作者首先回顾了核酸药物的发展历史、分类以及作用机制,综合多项研究归纳出核酸药物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基于此,作者简要概述了核酸药物的修饰递送策略(化学修饰和递送载体),其中重点介绍了多肽作为新型核酸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辅助核酸药物递送的多肽并回顾了目前用于核酸药物递送的策略,包括多肽-核酸偶联物、多肽纳米颗粒以及多肽与其他递送载体结合形成的复合递送系统,最后总结了核酸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以及其作为基因治疗候选物的局限性和潜在的未来应用。由于核酸种类、大小以及作用机制复杂,核酸药物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因此,特异性的治疗性核酸分子、针对性的修饰、功能化的递送载体三者有机地结合或将成为实现个性化核酸疗法的关键,有望解决目前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4-02035-4
核酸药物的临床应用。多种核酸药物被用于治疗罕见遗传病、癌症、眼科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并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供稿单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撰写人:姚嘉仪,审稿人:刘帆、吴旻玥)